十四歲的何凱琳被破格取錄為中大醫科生
九歲的沈詩鈞幾天之後打破紀錄做浸大學生, 更五年之內可做碩士
兩個小朋友
突然間成為鎂光燈下的焦點
成為報紙,電視新聞的頭條
成為眾人的話題
他們走的將會是不一樣的路
這個社會,究竟應該怎樣配合這些不一樣的他們呢?
先講何凱琳,
會考的成績的確反映了她的能力
她的談吐雖然個人認為有點造作,
但尚算成熟
對於習慣跳級的她,跟比她大的同學相處應該可以吧
讓她早點上大學,
早點做醫生,
也沒什麼問題
其實對於反正都會拔尖的她
早一年,遲一年,沒太大分別
反而更為重要的是往後對她的培育
跳過了的中六中七或多或少也有些影響
中大會怎樣幫助她適應艱深的醫學課程呢?
如果何同學繼續表現出她的不平凡
大學又會怎樣給予她發揮的空間呢?
挾著"天才"之名會不會影響她的人際關係呢?
最重要的是"天才"之名會成為她的踏腳石,還是絆腳石呢?
人們都喜歡捧天才
傳媒更加喜歡
所以星之子陳亦曦會上頭條,
會在書展簽名,
會賣廣告
但這樣做,對被捧的人
又是禍還是福呢?
請注意,人們喜歡捧天才
更加喜歡把天才由高處撻下
看看星之子第一天上課聽不明英語的時候
多少傳媒爭相報導
多少人在網上質疑他的能力
如果我是一個天才
我寧願靜靜地做
大學有適當的方針培養這些人是應該的
別人讚賞和認同都是有鼓勵作用的
但用不著整個社會大驚小怪
用不著去計誰的年紀打破誰的紀錄
用不著七百幾雙眼去給她壓力
星爺的"功夫"裡面有句對白
"能力愈大,責任愈高"
年紀少少的她們背負的已經夠多了
請不要加添他們的壓力
給她們一點空間盡情發揮吧!
至於沈詩鈞
當我小人之心
浸大的動機很明顯吧
人有我有,搶搶風頭
大學是全人教育的地方
除了是學術的教學
應該鼓勵所有學生學習待人接物,通識,溝通等技巧
九歲的沈詩鈞惟氣未除
其他科目的發展欠奉
更"講到明"不喜歡跟比他大十幾歲的人玩
硬把他踢入大學,何必呢?
如果浸大有心培育他
大可以先收了他,但讓他完成中學的教學,
或起碼上多幾年中學
讓他各方面發展好點才入大學
這段時間可給他一些特別的訓練
不置於荒廢他過人的數學發展
這不是更好嗎?
人生大大話話幾十年
何必為幾年的心急
影響一個可做之材的一生呢?
PS:可"做"之材個"做"字點打?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2 comments:
造=卜竹土口
唔係串你,不過……呢個拆法,會唔會都好明顯吓咁呢?
咦...冇可能架
我打0左N次"卜口"架
都睇唔到!!!!
眼大睇過龍
Post a Comment